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:
一家公司的兩個推銷員先后到一個落后的地區去考察市場。
第一個去的人看后搖頭嘆息,給公司回復:這兒的人都是赤腳,根本不穿鞋,怎么可能賣出去呢?于是空手而回。
第二個去的人一看,大喜過望,給公司回復:太好了,這兒的人還赤腳,市場太大,大家都有買鞋的潛力,于是建議公司給人們免費贈送一部分鞋,等當地的人們有穿鞋的習慣,感覺赤腳的不便時,賣鞋就順理成章了,結果滿載而歸。
同樣是去考察市場,不一樣的推銷員,不一樣的結局。
//////////
親愛的家長朋友們:
當孩子在幼兒園意外磕碰了、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、不想上幼兒園的時候,你會怎么處理?
當幼兒園通知舉辦親子活動、布置親子作業的時候,你又是怎樣的態度呢?
面對以上幾種情況,不同的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處理方法,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結局,有時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!
當孩子發生意外磕碰時
>>>>A型家長這樣想:
把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,禁止一切可能發生危險的行為。孩子身上有一點磕碰就反應極其強烈,怒火中燒,馬上責問老師,不把問題解決成理想的結果不罷休……
➤結局:孩子變得畏畏縮縮、膽小怕事,一遇到問題就尋求家長、大人的保護。
>>>>B型家長這樣想:
孩子天性好動,幾十個孩子在一起打鬧嬉戲,磕磕碰碰在所難免,就連我一人帶一個孩子都難免會磕了碰了,何況是一個老師帶這么多孩子呢!
如果孩子受傷了,我會仔細了解孩子的受傷過程,并和他一起討論如何避免。若對事件有疑問,我會單獨找老師詳談,理性對待磕碰事件,多給老師一些信任和寬容。畢竟,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才是最重要的!
➤結局:孩子逐漸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法、勇于承擔責任、解決困難。
當孩子說ta被欺負時
>>>>A型家長這樣想:
不能接受孩子被欺負的事實,不詳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,就警告或訓斥欺負自家孩子的小朋友。
➤結局:孩子失去了友情,遇事容易用暴力解決問題。
>>>>B型家長這樣想:
大多時候,孩子之間的打鬧是無心的,但孩子被欺負,在心疼孩子之余,我會主動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,如果孩子錯了,我會讓他主動道歉,讓他明白打人是不對的;如果是其他小朋友錯了,我會告訴他原諒別人的過錯、學會寬容也是一種美德。
同時,我也會教育孩子:當有人欺負你時,大聲警告——不許打我!大聲警告會讓對方害怕,如果對方還繼續動手,那我們必須還手,讓他知道我不是可以隨便欺負的。
➤結局:孩子在解決沖突中學會協調關系、維護自己的權益,理解寬容是一種美德,也學會保護自己。
被通知參加幼兒園親子活動時
>>>>A型家長這樣想:
“老師,不好意思,最近太忙,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我就不參加了,下次一定補上!
“老師,運動會那天,公司安排我出差,只能讓孩子奶奶去參加了!
➤結局:減少了家長與孩子親子互動的機會,不利于與老師的交流溝通,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,長此以往,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。
>>>>B型家長這樣想:
親子活動不僅能夠讓我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狀態,增進親子關系,還能保持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密切溝通,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任。所以,積極參加幼兒園親子活動,是每個家長都應該做的!
➤ 結局:家園之間有著良性的互動,家長和孩子越來越親密,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長大。
當收到“親子作業”的通知時
>>>>A型家長這樣想:
親子作業費時、費力,給白天工作了一天的我們帶來不少負擔,如果做不好,沒得到老師的表揚,孩子還會不開心……
➤結局:家長自己包攬作業,雖然又快又好,卻失去了親子作業的意義。
>>>>B型家長這樣想:
親子作業重在“親子”,不在“任務”。老師布置親子作業的初衷是鍛煉孩子的創新和動手能力,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感情。
我想,老師對于幼兒的要求并不是看最終完美的作品,而是要達到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、親密互動的結果。所以,我一定會好好珍惜每一次親子作業的歡樂時光,既不大包大攬,也不敷衍了事。
➤ 結局:孩子在與家長一起完成“親子作業”的過程中親身體驗、直接感知、動手操作,鍛煉了動手能力,也學會了獨立思考,增強了親子關系。
天冷了,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時
>>>>A型家長這樣想:
天冷了,孩子起床困難,有時不忍心叫醒;幼兒園不學知識,去晚點沒有關系;反正去幼兒園就是玩,少去幾天也沒關系……
➤ 結局:斷斷續續的入園模式,不利于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,也會打亂孩子學習的連貫性,還容易讓孩子養成拖拉、散漫、嬌氣等不良習慣,導致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幼兒園。
>>>>B型家長這樣想:
孩子在幼兒園接受的是有目的、有計劃、有組織的教育活動,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,孩子的每一次缺勤,都會對他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。所以,保證孩子按時入園,不遲到、不早退是很有必要的。
➤ 結局:孩子學會了堅持,擺脫了拖拉與懶惰的壞習慣,明白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。
家長朋友們,看到這里,你是否對家園共育的深層涵義有了更多的了解呢?
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幼兒園老師帶給孩子的關懷與陪伴只有三年,但家長的思想和行為卻影響著孩子的一生!
家長對幼兒園工作是否支持,對不同情況持有的不同態度,對孩子也有著不同的影響。因為,支持老師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長,只有當老師和家長互相配合,共同努力,合力匯成一束光,才能照亮孩子未來的路!